關於度小月担仔麵

府城食文化故事—承擔旦香度小月民族店          

 度小月四代目麗莉姐的故事

「麗莉姐…」是常客對她的暱稱,靦腆笑容是她的招牌,如同三角窗店面,紅色醒目店招「度小月担仔麵」,有南部豔紅太陽及臺南人熱情的意象,麗莉姐在餐桌及客人間穿梭,爽朗聲音及真誠服務,都令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度小月擔仔麵

 

 四代目麗莉姐與五代目莊馥華

 

「度小月担仔麵」是府城知名美食,也因后世子孫努力,府城「度小月」品牌美食,已經知名於全國更擴及海外,可譬喻為臺灣傳統小吃之龍頭,在臺南經營度小月担仔麵者眾,店面有中正店、西門店級民族店……等等,各自有粉司與擁護者,朋友們及小編則偏好麗莉姐經營的民族店,地點位於國定古蹟赤崁樓旁,原因除了被麗莉姐爽朗真誠給吸引,最重要是「料好實在」及「勇於承擔」,堅持將府城「度小月担仔麵」的滋味,以傳統「路邊担」的氛圍與價格,服務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,基於熱愛傳統小吃及紀錄臺灣傳統「食麵文化」,小編將分享頭家娘麗莉姐的故事。

 

洪芋頭X度小月

15世紀初,先民隨著明鄭、清領治臺而移民臺灣,當時移民抵臺從事謀生,社會行業階層約可分類為「做生意」、「做田」、「做山」、「做事」及「討海」。「做生意」行業是指在「郊行」(貿易商)下從事勞力工作,如碼頭工人協助搬運貨物俗稱「船腳」或「苦力」;「做田」行業是指在「墾首」下從事農田開墾工作;「做山」行業是指在「腦首」下從事樟木砍伐萃取樟腦油工作;「做事」是指各項「專工」,如大木、小木、土水、油漆、總鋪、剃頭、屠煮…等專業工人;「討海」則因臺灣與原鄉地理環境相同,都有大海天然資源可取用,因而即便前輩已告知「行船討海三分命」,但是仍有為數眾多的先民從事「討海」謀生,本故事主角「麗莉姐」的阿祖洪芋頭,即是從事看天吃飯討海人,而洪芋頭故事背景時代為清領末期至日治時期18951945年),清朝割讓臺灣予日本治理,日本引進西方世界的基礎建設與制度,將臺灣推向現代化的路徑,洪芋頭「度小月擔仔麵」即是見證此改革時代的故事。

洪芋頭出生於清領末期同治12年(1873)內外交困的動亂時代,臺灣剛歷經戴潮春抗清事件(同治元年  1862),又逢日本藉口琉球人被殺,派兵侵臺「牡丹社事件」,生不逢時清光緒21年、日明治28年、西元1895年,中國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,時年22歲洪芋頭自此成為日本殖民,因而戶籍謄本註記,種族「福」出生於明治6

1873,大正6年(1917)洪芋頭年44歲,父親洪根往生,洪芋頭承繼「臺南廳臺南市入船町百六十二號」地址為「戶主」,此時度小月擔仔麵,於入船町及永樂町一帶已具名氣。

日治時期度小月担仔麵

 

擔仔麵開創者洪芋頭(照片引用洪祖師擔仔麵官網)http://www.hongs1895.com/

 

臺南府城從明鄭時期至清領中期,一直是臺灣的政治與經濟中心,另一支撐古早臺南繁榮的原因,因河道通渠港口,方便與中國對岸城市貿易交往,但是如遇到颱風季節,通行船隻減少,從事運渡、討海或在港口搬運的「船腳」苦力,此時工作清閒便自嘲為「小月」(淡季),小月無工作沒有收入,生活便陷入困境。洪芋頭為改變此逆境,見時機改朝換代,於是在沒有「事頭」可做之小月日子,在永樂町水仙宮廟埕(原五條港的南勢港港道)旁挑擔賣「麵食」,為自己增加財源收入,也提供碼頭船腳、討海人方便「止餓」,初期以一根扁擔,肩挑一桶湯、一桶碗料,移動遊走於碼頭邊方便服務工人,時間久後便找一合適地點,將肩挑「扁擔」放下,成為固定的「擔位」,所賣的麵食就俗稱為「擔仔麵」,又因名氣漸增詢問者眾,洪芋頭的擔位就以「度小月」旗號服務碼頭工人、討海人等,沒想到由「油麵」、「肉燥」、「火燒蝦」及「滷蛋」的組合,「度小月擔仔麵」居然深受歡迎從日治時期火紅至今以有127年歷史。

 

 

廟前「擔仔麵」擔

(照片引用度小月官網)https://noodle1895.com/ 

 

擔仔麵

清領康熙61年(1722)巡臺御史黃叔璥《臺海使槎錄》載:「水仙宮,並祀禹王、伍員、屈原、項羽,兼列奡,謂其能盪舟也(一作魯般)。」,水仙宮前方在過去即是府城五條港的南勢港港道,商業活動盛行,於清代即有攤販聚集在水仙宮前而形成市集,日治時期明治44年(1911),臺灣總督府頒發第二號《臺灣市場管束規則》:「仰臺屬各色人等一體知悉  特示」,從此以後,在清領時期自然形成的「傳統市場」,成為政府統一管理的「現代市場」。      

洪芋頭承繼戶主隔年日治大正7年(1918),臺南廳政府在此設置西市場永樂町分市場,簡稱「永樂市場」,並在昭和9年(1934)再次改建,戰後國府來臺,民國48年(1959)改名「長樂市場」,民國741月(1985)發生火災,市府重建市場並再次易名「水仙宮市場」,民國82年(1993)再因海安路拓寬工程,市場部分拆除,水仙宮市場歷史悠久,承載著府城各式美食,可媲美為臺灣傳統小吃龍頭的「擔仔麵」(tànn-á-mī)也發源於此。  

 

擔仔麵

《台灣鄉土全誌》(第七冊)載:

五條港打棕街上的洪芋頭,因其麵湯頭好吃而廣為人知,始終是台南府城最具代表性的小吃,因其擔仔麵係由精心調製之肉燥、蝦湯、蒜泥、黑醋、豆芽,搭配米粉或油麵,其肉燥口味特殊,香濃美味,是度小月之所以獨特有名之秘方。

上述記載五條港人洪芋頭,使用「油麵」加入特殊肉燥、蝦湯等作成「擔仔麵」,是臺南府城最具代表性的小吃,名曰「度小月」,自日本時代起油麵、擔仔麵、度小月,成為臺灣小吃美食的代名詞至今。

油麵也稱為「黃麵」,是清領與日治時期臺灣人主要麵食,製作油麵為了因應臺灣潮濕氣候,因而加入食用鹼,也因為加入鹼,讓麵粉中帶有的類胡蘿蔔素、類黃酮等變色,使得油麵顏色較一般麵條較黃,有別於西元1945年太平洋戰爭後,國府來臺所帶入的北方白色麵條。臺灣販賣麵食小擔,一般俗稱作「油湯」,為求快速即食,油麵入水前已是熟成,只需再入沸騰蝦湯「策」幾下,即可加入肉燥執作為「擔仔麵」,也因為有入水「策動」,因而北部也有名約「策仔麵」(tshi̍k-á-mī),是取麵勺子「策仔」之名,擔仔麵之名則源於以「扁擔」負重,取「擔」為「擔位」(攤位)之暱稱。

 

 

 油麵

 

 策仔

 

 

美味傳承

美味擔仔麵主食為油麵,然而能夠成就「度小月」擔仔麵的名氣歷經百年,主要為湯頭與肉燥,透過湯頭與肉燥的結合才能成就此一傳統美食,湯頭來自於海的賞賜「火燒蝦」,肉燥則取自農家用心飼養黑豬之「精肉」tsiann-bah,油麵、火燒蝦與肉燥三著,簡單組合為臺灣話俗稱「腥臊」tshe-tshau的代名詞。

「火燒蝦」是一種小型對蝦科,學名Metapenaeopsis barbata,學界名「鬚赤蝦」,臺灣沿岸均盛產,漁期周年並以夏秋之交最盛,臺灣南部俗稱「火燒蝦」、臺灣北部俗稱「厚殼蝦」、澎湖則因蝦形如鈎曰「鈎蝦」(狗蝦),香港稱「赤米蝦」,日本則稱「赤海老」(アカエビ)近年因為海岸環境汙染及地形變遷,促使產量日益趨少,獨特的蝦子香氣,一直是臺灣及東北亞、東南亞國家重要的配料。

早期「度小月」擔仔麵,即是以火燒蝦頭熬煮蝦湯,蝦仁去沙筋清燙擺入麵內增添香氣,此火燒蝦湯頭煮的擔仔麵,一直都是古都最迷人的香氣之一。

 

火燒蝦

 

「肉燥」之名即是緣起於日本時代度小月,創使人洪芋頭的第二代還曾經申請商標權專利,以現代化科學器材量產「度小月肉燥」,後因為擴張經營,而將專利商標權售予大企業。

度小月製作「肉燥」,豬肉選用黑豬「精肉」

tsiann-bah),精肉是指瘦肉最精華的部位,如後腿肉、腰內肉等無肥肉的部位,簡單說,府城度小月「肉燥」的材料僅有瘦肉,而且僅用瘦肉中最好的部位「精肉」,再經過「燥」的工法而成。

「燥」為以火作菜的料理工法,如蒸、煨、炒、熏、燒、燉、烹、燜、熬…等,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載:「乾也;易曰。水流溼。火就燥。」,從文字即可明白「肉」經過火「燥」,水份逐漸流失即可成為「肉燥」,當然這裡面加入如紅蔥頭等祖傳香料,肉燥的作法源自於洪芋頭福州原鄉的作法,太平洋戰爭1945後,國民黨大江大海時期,有眾多的福州籍軍人自謀生活離開軍隊,也都憑藉一門肉燥手藝而成名,如臺北南門乾拌麵、臺中一中商圈傻瓜麵,然而臺灣「肉燥」一詞的創始者即是度小月洪芋頭。

 近年肉燥作法材料與製作工法多元,有人偏愛三七比、有人偏愛二八比,更甚至於有人喜歡五五比,此比即是豬肉肥瘦比例,小編個人還是鍾愛「精肉」肉燥,不單存是健康的吃法,更重要的是那份傳統味,一股無法讓人忘記的肉燥香。

 

擔旦香

洪芋頭創始度小月,自日治時期1895年至今2022年已有127年,傳承已邁入五代目接手,府城至全國以「擔仔麵」為名者眾,但是懸掛「度小月擔仔麵」招牌者,主要分為「大兄舉在」(二代目)及「小弟再來」兩大系統,麗莉姐(四代目)即是屬大兄系統,傳承母親洪總換(三代目)。

洪芋頭擔仔麵傳承圖

 

二代目洪舉在於日治時期昭和9年(1934),生下第三位女兒,為求得一男因而取三女名約「總換」(三代目),但是後續又連續生下四位千金,合計得到「七仙女」。二代目舉在自幼即在廟口長大,為虔誠的民間信仰弟子,持香祝禱敬奉神佛,終於第八胎得一龍子,但又因傳染病於三歲夭折,二代目洪舉在無法接受此事實向天力爭,終於獲得上天憐憫,又連續獲得四位龍子(三代目長男洪茂森),綜觀二代目洪舉在共計獲上天賞賜七女五男,達成兒孫滿堂的傳統。

三代目洪總換至今2022年已近90歲,仍具樂觀爽朗性格,此一特質也傳襲於四代目林麗莉,麗莉姐出生於世族家庭的千金,但是自幼即喜歡跟隨媽媽總換招呼客人做生意,此一特質於五代目莊馥華身上,更增添了新一代的活力。麗莉姐仍舊維持度小月「路邊攤仔」的初心,給予最傳統、最實在的麵食,五代目莊馥華自小即是洪總換的金孫,媽媽與阿媽忙著招呼客人,她則總是以笑臉回覆著上門的饕客與老人客,油湯「武場」的工作她一點都不陌生,也熱此不疲願意承擔,因而一個歷經百年文化底蘊詮釋,及家族堅持守護的品牌「擔旦香」孕育而生。

 

 

二代目洪舉在夫人(前排左一),與四千金(後排右一洪總換抱著林麗莉)

 

三代目洪總換抱著四代目林麗莉 

 

三代目洪總換

五代目莊馥華承襲著阿媽與阿母獨特的人格特質,認為度小月擔仔麵,並非僅是餬口的商業麵食,從小就認為是臺南人的驕傲,也是臺灣傳統美食的代表,為分享此城市榮譽感,在三代目總換阿媽與四代目麗莉阿母支持下,創立五代目品牌「擔旦香」,持續分享度小月的美食,也傳頌府城度小月洪芋頭家族的故事,如同品牌名稱擔旦香的多重文化厚實度,希望每一攤、每一攤麵食都飄著香味,統時也以新觀念新手法行銷,「承擔」傳統度小月「攤子」的香味,將此美味帶入新世紀,也發揚至全世界成為臺灣之光。

「府城」承載著臺灣文化源流,他有太多值得您好奇探討的故事,然而,如果您散冊到赤崁樓、大天后宮、武廟,請您多走幾步到赤崁樓邊「三角窗」,吃一碗充滿海洋滋味與人文故事的「擔旦香」,也記得與麗莉姐打招呼,留下一禎您的歷史故事,靜待後人的發掘。

五代目莊馥華

 

擔旦香商標

 

 

 

s